close

出處: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sep/26/today-o2.htm

班.耶夫達 用母語凝聚以色列

■盧俊義

很多人一提到以色列建國的事,通常都會想到一九四七年聯合國通過,然後在次年(四八)公開宣佈成為一個國家。但甚少會想到以色列建國運動的背後有一 個人,他就是凝聚以色列人對民族和國家高度認同感的運動者,他的名字叫「班.耶夫達」(Ben Yehudah);他在一八五九年出生在蘇聯境內的猶太人農莊社區,一九二二年在巴勒斯坦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班.耶夫達在十三歲的時候,因讀到一本從英文翻譯成希伯來文的「魯濱遜漂流記」,而深受感動,且激起他開始思考將來應該要做些事,使自己的猶太同胞 能夠在世界各地生活、工作,都不再被人鄙視,而是能夠活出有尊嚴的民族。他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要讓猶太人能夠成為活出有尊嚴的民族,就必須先從團結開 始,而團結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先讓四散在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會講自己的母語 - 希伯來語。因此,他決定從兩件事著手,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故鄉巴勒斯坦去,第二件事就是恢復祖先的語言 - 希伯來語。

他有個非常賢慧的妻子底波拉(Deborah),聽到丈夫班.耶夫達有這樣的理想,為了要陪丈夫實現這樣的願景,夫妻兩人在一八八二年帶著剛出生沒 多久的孩子回到巴勒斯坦。班.耶夫達決定窮一生之力編輯一套希伯來語字典,為的是要幫助所有四散全世界各地的猶太裔子弟、僑民都能夠用自己的母語說話,他 說只有這樣才能讓四散且已經歸化他國之猶太僑民返鄉之後,都能很快地就會用自己的母語生活,這樣才能建立一個真正有全民認同感的國家。他說:「母語是尋根 最好的誘因,也是恢復文化尊嚴最重要的途徑,有了語言,就會有凝聚力;沒有自己的語言,就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誘惑而使民族生存迷失了方向。」因此,他夫妻 兩人決定從自己的家裡開始,只要是不會講希伯來語的人到家裡來,他就不讓孩子出來與訪客見面,即使是禮貌性的請安也不給,因為他們堅持只教自己的孩子聽、 講母語。

班.耶夫達也了解到一件事:語言隨著時代變化很多,過去祖先留下來的語言已經不多,因此,他不是要搶救已經失落的語言,而是將尚且還在使用的語言保 存下來之外,也一再研究並開發新的用語和文字,這就像我們有許多新的事物一樣,例如電腦、電視、「依媚兒」、「巴士」等等。為了要編字,他有時必須遠赴歐 洲各地的圖書館去尋找字根,然後將找到的字根利用發行的刊物報導,讓民眾認識這些新造出來之字詞的意思,而不是隨便用一個同音字套上去。

班.耶夫達的成功,也要歸功於他妻子底波拉的全力支持;她讓丈夫沒有後顧之憂,自己全心全力照顧家庭,好使丈夫能夠專心研究希伯來母語、文字的工 作,可惜卻也因此疏於照顧身體,在一八九二年就因感染肺結核、加上營養不良而過世,當時才只有三十三歲而已,留下五個孩子。而這五個孩子中又有三個也都因 為肺結病去世,他們都是被班.耶夫達感染的。很多人笑班.耶夫達,說他那樣努力,但上帝並沒有照顧他和他的家庭,否則為甚麼會讓他患了肺結核病,且讓三個 小孩子相繼病逝,也讓他的妻子年紀輕輕就去世。班.耶夫達都沒有回答這些問題,他只簡單的說:「唯一可以回答這些問題的,就是我必須完成使以色列民族再度 連結凝聚在一起,知道自己的語言就是民族生存之根的使命。」他確實這樣做到了,直到去世時,他已經為以色列人編輯出一套十六卷的希伯來語字典。也因為這套 字典,以色列人已經都會說母語,也因為母語,他們成為一個凝聚力相當強、認同感堅定的民族和國家。

「母語,是上帝給每個民族特別的記號,有這種記號的民族才會看到生命活著很有尊嚴。」這是班.耶夫達對以色列人民提出的呼籲。或許這也是我們台灣人 民在從事所有社會改造運動中,也必須好好思考的一個環節:恢復母語運動從家庭生活中開始做起。有了母語,我們就會體會到做為一個台灣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 多麼地有尊嚴和意義。

(作者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g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