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在台北成長,國小前還不太會講華語,不過環境改變人,讀國小後沒多久,就不會講台語了,當時當然沒有什麼語言意識,可能因為身處台北城,大家都會講華語,就學期間並沒有親身經歷過講台語被掛狗牌、罰錢的事情。總是還記得圍在電視前看史豔文布袋戲的快樂時光;還記得有同學因為一口「台灣ㄍㄛˊ ㄧˇ」被「外省籍」同學取笑,而頭一次聽到「台客」這個名詞(後來才又知道,有人叫這些「外省籍」同學是「咬柑仔ê [kā kam-á ê ]」,這兩個同類型、取笑別人的語詞,後者很少人講了,前者倒是被某些人當成貼在自己身上Chhèng kah lia̍h bōe tiâu [得意到不行] 的標籤);還記得公民與道德老師跟我們說「要講ㄍㄛˊ ㄧˇㄅㄝˊ ㄙㄛ ㄏㄨㄤ言」(當然這也沒什麼了不起,我還遇到連注音符號都不太會寫的「果文」老師)。

直到大學,開始有了些改變,我是學運世代邊緣的人,說邊緣,因為我只是旁邊旁邊小小的配角,一不小心掃著風颱尾,曾經目睹台大課外活動組的職員到宿舍發黑函攻擊自由之愛成員,結果意外上了自立晚報第二版,那時還是戒嚴時期,雖然報上只寫「楊姓同學」,一回到家,爸爸問我報紙上寫的是不是我,我點點頭。他很擔心我突然會在半夜失蹤,被國民黨拖了出去,擔心的人不只是他,有位高中同學也打電話來跟我說,如果宿舍有危險,就到他家躲一陣子吧。當然,被班上國民黨愚忠黨員打小報告,以致被教官三顧茅蘆(其實是下大雨會漏水的水泥造台大十三舍)深夜請去聊天(本來不應該是深夜,但是跑去參加大陸社的統派台灣史講座,才搞到那麼晚,那時我是海綿,因為課本不教台灣史),聊了兩個鐘頭,只有最後10分鐘說到重點:不要參加外面的活動,好好讀書。

所以是不是要感謝那個專門生產爪耙仔的政黨(連當黨主席的都有這個資歷)?這麼一嚇,意志就堅定了起來。大約在這個時候,我開始接觸反對運動,開始學回自己的母語(那時候被室友笑說:好像「外省人」在講台語,真想切腹!)我很快就意識到,要用中文來反大中國意識,是行不通的。那時,我看到了向陽出的台語詩集、黨外雜誌(感謝已經被拆掉的光華商場)裡有阿土伯(洪惟仁)的台語文章,以及宋澤萊、林央敏由前衛出版的台語小說及散文。

由於台灣意識的啟蒙,大三時,台大這邊我蹺課,跑去東吳旁聽張炎憲老師的台灣史,記得第一次上課我坐在後面,老師不時往我這邊看(可能我長得像那黨的爪耙仔,難過!)直到下課時,他問我哪裡來的,我用吊吊ê台語說,我是來旁聽ê台大學生

雖然還講著吊吊ê台語,我開始實踐台語文書寫,一寫就發現真的很難寫,我用漢字寫,寫不出來的,就竹篙鬥菜刀,把注音符號、KK音標、日文假名摻摻做一伙,能用的全部翻出來,大概持續了半年,做歌仔戲研究的王振義告訴我,你這樣寫很好(心裡應該是說:你這樣亂寫!)教會有一套羅馬字,已經有很長久的歷史,可以參考看看。我在台大圖書館找到鄭良偉編的教會羅馬字的書,花了四天學起來。學了羅馬字之後,多認識了很多人,台語文這條路變得五彩繽紛,開闊了起來。

大四發起成立台大掌中劇團,我想推自己寫劇本,別再演那些封建中國戲,然而台語文不好推,沒有成功。畢業後入伍,抽中上上籤,在南竿,部隊裡的「外省人」也講台語,環境所逼,一切是那麼的自然。退伍那(1990年,台大成立台語社;工作一年後考上清華的研究所。我很高興張炎憲老師在歷史所開台灣史的課,這回正式修課,所長特別告誡我:這門課是不算畢業學分的。我當然知道(我還知道,這是我的必修學分)。期末報告用台語文寫台語文字化運動,承老師的厚愛,得以刊在《台灣史料研究》創刊號。

清華和交大很近,有足夠的台語文人才,我們一起開讀書會、設立台語網,後來成立了跨北中南數校的「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辦刊物,努力推台語文運動,這時候也結識許多社會上的台語文工作者。我體認到台語文在校園不好推,因為有心學台語的學生就不多了,何況是台語文,學校的台語文社團,可能某一屆很強,交給下一屆時,卻很快就垮掉了。

所以當研究所畢業,思考未來方向時,我想到要讓關心台語文運動的學生與在社會上辛苦從事台語文的工作者互相認識,期待能匯聚一股力量出來,所以在1993年暑假,與促進會成員一起做台語文工作者訪談,並於1995年初出版《台語這條路》這本書,這本書現在可能買不到了,不過許多大學的圖書館有,包括美國和英國的大學圖書館(WorldCat查詢得到)。

這股匯聚的力量有沒有出來,我不清楚,我只知道,學生畢業後終究要踏入社會,如果能夠延伸對台語文運動的熱情,就能夠繼續做一些事。此外,透過訪談,也有比較深刻的感受:台語文這條路真的不好走,這需要堅定的意志,還要忍受大眾的冷眼或揶揄,看起來影響力又很有限(閱讀和書寫習慣的養成,在台灣,起碼也要十年,要說服一個習慣用中文思考的人改用台文,你有時間向一個人持續說服十年嗎?)可能因此,有些台語文工作者不是那麼好相處。書寫未標準化,又沒有發表的舞台,這讓工作者少了交流的機會,而這個社會又缺乏開放的平台來呈現這些成果,一般人要窺得台語文運動的全貌並不容易。

那時候因為訪談,老實說,知道不少檯面下的八卦,我曾自我解嘲,哪天輪到我被訪談,可能會很精彩。

事隔十多年。

我遠離台北城,來花蓮工作、定居,用學術外裝包藏台語文熱情,以自身資訊背景開始做台語文相關研究,透過電腦網路和程式設計以及朋友提供的台語文資料逐步建立資源;台語文界的八卦忘得差不多了;而張炎憲老師已是國史館館長。國史館策劃一系列解嚴後台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紀錄整理,把台語文運動也列入。當「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計畫公開招標時,雖然家庭、工作、研究、學業(我又回台大資訊系讀博士班,研究方向是台語的語言處理,謝謝高成炎老師放手讓我做這個不好畢業但我歡喜甘願的題目)都很忙,經過幾天反覆考慮,終究趕在招標截止日前寄上計畫書,後來也承接了這個計畫。

一開始,天馬行空地想著這個計畫要怎麼做怎麼做,隨即拉回現實,時間有限,精力也有限,很難包山又包海。基於有難同當的原則,我先找上我的學術伙伴張學謙,請他負責史料彙編及幾篇重要文章的撰述,又找了跟我當時情況類似,研究所剛畢業還很有衝勁的台語文明日之星呂美親(能文學又能論述,相信我的眼光!)把最吃重的訪談工作交給她。擔心給別人排版,後續校對工作會很麻煩,所以我買了幾本平面設計Word排版的書來練功,並翻箱倒櫃找出我收藏的相關台語文資料,找不到的就向圖書館、朋友、網路求助,還找幾位朋友協助撰寫他們較專長的部分,自己當然也是撩落去寫

這本書的時間主軸是解嚴後,但是我覺得,比起其它政治社會運動,台語文運動有更多潛沈在冰山底下的基礎也需要介紹,所以加上了「前人身影」這一單元,介紹已經過世但是對台語文有所貢獻的人。第二單元的「意見領袖」當然是重點,我們挑選當前台語文運動較重要的前輩(我設定為五十歲以上)進行訪談。台語文運動發展過程中,書寫系統百百款,第三單元的「百花齊放」原本想逐一介紹,後來覺得這樣太過繁瑣,反而可能影響閱讀本書的興致,所以只挑幾個較重要的書寫系統來說明,並用照片來觀看目前社會大眾的台語文書寫實例。只從個人和書寫系統的角度來看台語文運動或許不夠全面,所以第四單元的「眾聲喧嘩」,又補充了台語文刊物、教育、網路、資訊技術發展等不同的視角。最後,第五單元的「發展記事」採用編年的列表方式記載台語文發展。

我們儘可能把台語文運動各個面向都呈現出來,除了回顧,也讓大家做更全面的檢視與思考,不過,一開始在設定編輯方向時,遇到一個難題:有人是制訂符號、有人努力推廣、有人寫文章、有人編辭典、有人編教材,各個角度要以怎樣的比重來呈現較恰當?即使到現在,我還想不出好方法。面對繁雜且瑣碎的編輯過程,一度想要放棄,怎麼看總覺得不夠完整,辛苦耕耘台語文的人絕對不只書中提到的這些,我還數得出一大堆,發展記事也必定還遺漏很多重要資料,但是已經沒有多餘人力做訪談、撰稿、整理,事實上,文稿篇幅已經比原來預定的多了40%。無論如何,希望這是一個開始,將來還有機會繼續補足。

資料呈現之外,我們還提出一些觀點,試圖提供大家不同層面的思考。例如不要只以漢字本位來思考台語文發展(我必須很無奈地指出,學界有這個傾向)。

「台語」這個名稱也許有爭議,從她有十幾個別稱(福建話、福佬話、河洛話、閩南語、廈門話、等)可感受得到,我們暫時避開這個爭議,用民間最慣常的指稱,而幾處需要與其它台灣本土語言如客語、原住民語做區隔時,才使用其它別稱。這種語言,目前世界上有五千多萬使用人口(台灣約佔了1/3),排名第21位,只可惜,她始終沒有官方地位,所以儘管還展現其生命力,她的流失速度很快(我之前用兩個台語新約聖經版本來計算,1917年的聖經中的語詞,60年後有43%的語詞不被使用了)。我想,許多台灣人對這個語言有感情,文字化是語言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政策和教育的配合。

台語文運動所有的努力與成果,我們可以當作是為將來政策與教育鋪路的基礎,而未來進一步推展的過程,也百面 [必定] 會被現有強勢語言的擁護者打壓,甚至是使用此語言的人的反彈,因為改變既有的習慣確實很痛苦。不過,如果你對這個語言有感情,不希望她在不久的將來消失(根據社會語言學者推估,目前約有六千種語言,如果不積極保護,到21世紀末,會有90%的語言消失),或者在思考台灣意識要怎樣抵抗中國意識(中國的鄰國,哪個國家使用中文、中語?)台語文字化絕對是必須思考的重要選項。

莎士比亞偉大,因為他用英文寫文學作品,那時候英文的處境跟現在的台語文處境差不多,結果,人家成就了文藝復興。我們自己呢?有沒有決心要開創屬於自己的榮景?中文愈厲害,世界上愈會以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縱使再多擲地有聲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的中文論述,跳到濁水溪也還是洗不清!

不過還是要向大家說聲抱歉,為了系列叢書的考量,以及讀者的接受度,本書主要還是以中文書寫。而這篇序言,少數加上底線的,請用台語讀。

除了張學謙和呂美親,還要感謝石博元、蔡瑋芬、姚志龍、游政榮、楊斯顯、劉宜婷、李勤岸、林芷琪、林俊育、黃閔綜、吳仁瑟、王寶漣、王泰澤、馮昭卿、方耀乾、潘科元、多田惠、陳慕真、陳德樺、陳威志、陳鄭弘堯、戴煜德、張復聚(依照羅馬字拼音順序)協助整理、撰寫訪談稿及文稿、提供相片,以及國史館薛月順、陳美蓉的校對及編輯過程中給予的一切幫忙。僅以此書獻給所有關心台語文發展的朋友,希望台語文運動能風起雲湧,蔚為風氣。

最後,因為我學資訊出身,深感Web 2.0的威力,本書的完成只是個起頭,大眾參與才是主要目標,本書出版同時,也將成立部落格繼續討論,網址在http://WrittenTaiwaneseMovement.blogspo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ungian 的頭像
    ungian

    台語心世界 Tâi-gú Sim Sè-kài

    ung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